“情系吾乡志在富民”城市学院团委举办《乡土中国》读书会
为深化国情社情教育,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,厚植家国情怀,4月20日,城市学院团委联合学生处辅导员“微”学习工作室、青阅悦读在呈贡费孝通故居举办青阅读书会,共读费孝通先生的《乡土中国》。本期读书会特邀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文姣老师主讲。

1938年10月,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,费孝通先生到云南大学任教。1939年,费孝通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联合成立社会学研究工作站,次年随工作站迁至呈贡县古城村的魁星阁。工作站以“魁阁”命名,网罗各界知名教授,秉持“席明纳”式人才培养方式,形成魁阁之风,为中国社会学培养了众多人才。1938—1946年间,“魁阁”主持了针对农村、工厂和少数民族社区为主的一系列实地调查研究,成果卓著。
读书会开始前,师生们共同前往“魁阁”进行参观。踏入承载历史厚重感的建筑,同学们驻足凝视陈列的珍贵手稿、泛黄照片,聆听李文姣老师讲述费孝通、张之毅、胡庆钧、李有义等一批杰出的社会学、人类学家在硝烟中怀揣着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,在共同的学术理想和研究旨趣引导下,栖居“魁阁”,昼夜不息地阅读、讨论、思考、调查、写作,创造出丰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事迹。

在参观完“魁阁”后,师生们移步至费孝通先生云南旧居。旧居内,“情系乡土,志在富民”映入眼帘,这既是费孝通先生毕生的理想信念,更成为指引一代代学人扎根田野、深耕学术的精神坐标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师生们从“家世学历”“瑶山江村”“新的起点”“呈贡岁月”“杰出贡献”“情系呈贡”“魂归故里”等七个篇章了解了费孝通先生的一生。费孝通先生用脚步丈量土地,以智慧反哺社会,为师生们树立了躬身实践、知行合一的榜样,也激励着师生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,以更饱满的热情传承学术精神,扎根时代沃土,在阅读经典中汲取力量,在实践探索中书写青春答卷。


读书会现场,李文姣老师以独特的视角,带领书友走进她眼中的《乡土中国》。她以中国近代史为时间轴,回溯农民与土地相互依存的历史进程,串联起土地革命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历史节点,深入剖析现代化浪潮与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讲到书中核心概念 “差序格局” 时,李文姣老师结合生动的生活案例,将以“己”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诠释得深入浅出,让同学们直观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独特的人际交往逻辑。

从礼治秩序、长老统治等维度展开探讨,分析传统乡土社会如何通过文化传承与道德约束维系稳定。谈及乡村人际关系的特点,对比现代社会的契约关系,揭示乡土社会中基于血缘、地缘形成的信任模式与情感纽带。面对 “如何读懂《乡土中国》” 的疑问,李文姣老师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,指出想要读懂《乡土中国》,不能浮于文字表面,而是要结合自身经历与观察去感悟,把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对照思考,反复阅读。
交流讨论环节,同学们提出关于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结合,李文姣老师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,给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解答:“想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深度融合,首要之务是阅读《论语》等经典,筑牢文化根基。要主动走出课堂、走出校园,走进广袤的中国大地,在社会实践和调查中检验书本知识,学会寻找自我定位,只有真正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,既守住文化根脉,又彰显时代特色。”

此次读书分享会打破传统,以“实地探访+经典研读+深度研讨”的创新模式,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。通过回溯历史脉络、沉浸式走访学术旧址、共读经典著作,同学们不仅深刻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基因,更在与费孝通先生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中,感悟到知识分子躬身实践、经世济民的精神品格。
(文:王艳玲图:黄松蓉)
城市学院团委
2025年4月21日